【文/文及均 攝影/張詠琪、翁筱淳 首圖/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提供】
當心輔犬「波堤」走進教室時,只見牠好奇地聞了座位上的每個人,待熟悉環境後才開始自在地玩耍、翻滾。牠時而亢奮地咬著玩具奔跑;時而乖巧地找尋身旁的人撒嬌,波堤的一舉一動成為全場焦點,整間教室也瀰漫歡笑聲。不過,活力充沛的波堤,曾經是遭人遺棄的流浪狗。

流浪犬變身狗老師 需先走出自身創傷
「心輔犬的一大特色是,牠們皆為流浪狗培養,比起在控制環境下培育的工作犬,多了更多不穩定因素。」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技術長鐘皓羽表示,由於狗狗都曾流浪過,各有不同性格與不同程度的創傷,因此在初期的訓練過程,就面臨極大挑戰。

鐘皓羽舉例,現在兩歲多的波堤,是在苗栗的工廠出生,牠一睜開眼,就見到工廠可怕的聲音和影像,因此至今仍會害怕聽見卡車聲,波堤也對工人卸貨及推著推車的畫面感到驚恐,「這是牠最大的創傷,但此時就必須讓牠了解,這些東西沒有那麼可怕。」鐘皓羽不急著讓波堤走出恐懼與不安,「害怕那就讓牠害怕,給予狗狗緩衝時間,並藉由獎勵機制(像是給予零食)讓波堤有學習動機,一步步走出創傷。」

鐘皓羽補充,雖波堤後來被團隊收養,並開始快樂長大,造就牠活潑外向、勇於面對新挑戰的性格,但波堤現今依然有害怕的一面,也因此,團隊試著將這些流浪狗的創傷經驗與特質運用在教案上。鐘皓羽指出,透過人去設計符合狗的教案,彰顯每隻狗的優缺點,「有時缺點不一定是壞處,用另一個角度多欣賞及包容的話,狗狗的特點反而能獲得展現。」
談及心輔犬對特殊族群的幫助,鐘皓羽笑著說,常在課程中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意外,「像有一名雷氏症的孩子,基本上他的身體是軟的,沒有太多的行為能力,不管上什麼課的眼神都很呆滯, 但心輔犬第一天去的時候,他的眼神便開始追著狗狗,很好奇牠有什麼反應,到中間練習站立時,他本來很抗拒,我們就跟他說狗狗要散步,你要幫助牠運動,那孩子瞬間積極起來,後面也更勤奮地練習站立和走路。」
鐘皓羽認為,將幫助者給予的角色回歸到特殊族群上,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幫助狗狗、有能力幫助心輔犬,進而也能反過來讓特殊族群帶領他們學習成長。
工程師轉行訓練師 培育團隊人才擴影響力
提到當初創辦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的契機,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執行長陳奕君回憶,幼時居住的新店山區常見到許多流浪動物和台灣原生種,因此種下喜愛動物的種子。長大後在美國紐約大學攻讀電機與電腦科學相關領域,回國後成為各行搶手的工程師。不過,陳奕君坦言,工作一段時間後,發現人生應該要更有目標與意義,「因為工程師只是一個讓我可以有更好生活品質的工作,它的確給我成就感,但沒辦法想像這樣做一輩子。」因此,陳奕君放棄高薪,進入導盲犬協會成為訓練助理。
